冯秋婷: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重要思想的领导学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重要思想,本质上是领导思想,具有多重领导学意义。高度重视被领导者的作用,为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赢得人民拥护和支持提供了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高度重视客观环境和组织目标,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的发展变化,科学确定党在新时代的使命任务、战略策略等,为党推进社会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和科学指引。高度重视领导者自身的提升完善以及领导力的作用,为党在新时代推进自我革命、增强领导力提供了理论武器和科学指引。
领导学也叫领导科学、领导理论,是研究领导活动及其规律特别是研究领导有效性的学问。领导理论是管理学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也是党史党建以及哲学、政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关注的对象。影响领导有效性的因素以及如何提高领导的有效性是领导理论研究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重要思想,是科学回答新时代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如何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的思想体系,是有效破解党自身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确保党能够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因而本质上是领导思想,具有多重领导学意义。
对领导概念,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有不同的定义。自20世纪80年代领导科学研究在中国兴起以来,学者们普遍从行为过程的角度进行定义,认为领导行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领导者在一定的条件下指引和动员组织成员实现组织目标的行动过程。这个过程由四方面要素所构成,即领导者、被领导者、客观环境和目标。由此不难看出,领导行为有效与否与被领导者密不可分。从这个角度而言,领导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一种互动过程,没有被领导者就形不成领导行为,也就无所谓领导者。正因为被领导者在领导行为过程中极为重要,领导力这一领导科学的热门概念,就特别强调被领导者的响应状况,强调没有被领导者对领导者行为的认知和接受,就形不成领导力,领导力的大小、强弱与被领导者对领导者行为的认知和接受程度直接相关。
应该说,绝大多数领导理论都注意到了被领导者在领导行为中的作用,但最科学最彻底地重视被领导者的地位和作用,非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理论莫属。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单行本在伦敦出版,在这一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详细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论述了唯物史观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强调由于共产党的这一特点,它在理论方面胜过其他政党,胜过一般的无产阶级群众,它能够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能正确地反映无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能够领导无产阶级完成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艰巨的历史使命。马克思、恩格斯同时强调,工人阶级的解放只能是工人阶级自身的事业,工人阶级政党作为工人阶级的领导力量,没有自己的私利,是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其责任就是使工人群众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使工人阶级由自在阶级变为自为阶级,由分散的力量变成统一的力量,由自发的力量成为自觉的力量。以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理论,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及政党领导问题,因而比任何其他领导理论更彻底更透彻地意识到工人阶级及其广大人民群众作为被领导者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行为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代表人民利益、站在人民一边,指明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具有鲜明的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理论最鲜明的品格和特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百年历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理论的这一最鲜明的品格和特质,并对中国共产党如何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赢得被领导者的拥护和支持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在这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为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赢得人民拥护和支持提供了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鲜明提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必须永远守住人民的心。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得到了最广大人民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力和执政力的广大而深厚的基础”。“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哪怕‘黑云压城城欲摧’,‘我自岿然不动’,安如泰山、坚如磐石。”他反复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反复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而且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警示党要永远与人民心连心,永远守住人民的心。
鲜明提出坚持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担当起党该担当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他强调“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无论身居多高的职位,都必须牢记我们的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党要担负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说到底是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党要担当起全面领导的责任,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民造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做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业绩,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鲜明提出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政治立场,把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他要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他要求必须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努力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他要求坚持和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充分倾听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使我们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开展的各项工作能够最大程度地体现和满足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他要求坚决反对“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地生根,推动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要求必须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和基本尺度。
鲜明提出下最大气力解决好消极腐败问题,确保党始终同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习近平总书记就任之初,就以高度的政治敏感,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同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和贪腐进行坚决斗争。他强调,“人民把权力交给我们,我们就必须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该做的事就要做,该得罪的人就得得罪。不得罪腐败分子,就必然会辜负党、得罪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打击。人民群众最痛恨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最痛恨各种特权现象,这些现象对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最具杀伤力,我们就必须下最大气力解决好消极腐败问题。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场输不起的斗争,“只要存在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就一刻不能停,必须永远吹冲锋号”。
如前所述,领导行为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涉及四个要素。除了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两个要素外,客观环境和目标也是不可缺少的要素。也就是说,领导行为是有目的的活动,领导行为的目的是在一定的客观环境下实现团体或组织的目标。组织的目标是组织希望努力争取达到的未来状况,主要体现为组织的使命任务,以指导组织制订战略规划、行动计划并组织实施。使命在组织发展中处于决定性的地位,如果没有追求的使命,组织就没有存在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使命任务与其他组织使命任务的一个极大不同,在于其具有崇高远大漫长的特点。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及发展趋势的科学把握,在人民至上价值宗旨的基础上,规定了无产阶级政党的使命任务,即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经过无产阶级革命, 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然后,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创造各种条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同时提出,这种打破旧世界、创造新社会的过程,就是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社会革命的过程。并且他们认为,在新的经济社会形态确立后,社会革命不但不能结束,反而还要长期持续,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基本社会矛盾依然存在。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在诞生之初,就明确认识到了自身所应肩负的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共产主义美好社会的推进社会革命的历史使命,并逐步将这一使命中国化时代化,确立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的实现远比当初所认为的更加漫长、更具难度,必须在不放弃远大使命的前提下确定自身所处的具体时代与历史阶段,并基于这一现实的时代与阶段特征再确立一定时期内可实现的使命任务。从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来看,中国共产党从幼年逐步走向成熟,开始成功履行使命是从准确把握客观实际、正确认识国情开始的。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为实现远大使命接续奋斗的征程中,担负起一个共同的责任,就是注意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的发展变化,正确认识国情,科学确定党在特定历史阶段的使命任务,在此基础上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规划计划、部署决定等,并采取有效的行动,从而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的伟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重要思想在这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守正创新,为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推进社会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鲜明提出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表达了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发表讲话时首次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个梦想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人类利益、人民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取最大公约数,贯通国家、民族、个人,贯通过去、现在和未来,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表达了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这种努力,关键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远不是使命的结束。“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而这个最高理想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奋斗的。”
鲜明提出我国进入新时代和新的发展阶段,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和阶段性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强调,要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明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党的二十大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标志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
鲜明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作出战略安排和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他明确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以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两步走的战略安排: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八个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目标任务。提出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我们要再继续奋斗,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他强调二十大后的5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并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安全、国防、外交等方面的主要目标任务。
领导行为的主体是领导者,是决定领导效果的关键。怎样保证领导者自身不断提升和完善,美国组织行为学家查尔斯·曼兹(Charles Manz)以自我调节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内在动机理论为基础,在 1986年的《管理学会评论》上发表了《自我领导:组织中自我影响过程的理论拓展》一文,提出了一种全新的领导理论,即自我领导(self-leadership)理论。自我领导最初是指个体通过必要的自我指导和自我激励从而取得行为绩效的自我影响过程,随后学者们发现集体也具有自我领导的行为。
共产党人的自我领导理论远远早于西方的自我领导理论,起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人自我革命思想。在《共产党宣言》中,他们初步揭示社会革命与自我革命的内在关系。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提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更明确地指明了社会环境的改变即社会革命与人的自我改变即自我革命是内在一致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才能胜任重建社会的工作,指明了自我革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即只有在通过“自我革命”锤炼革命所必不可缺的能力和品格时,才能领导完成“社会革命”。马克思、恩格斯所阐述的共产党人自我革命思想,在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社会革命中获得充分深刻的继承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重要思想在这方面的守正创新,为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推进社会革命的同时推进自我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明确提出党必须勇于自我革命,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党的十八大到党的十九大的五年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党的自我革命的重大命题。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指出,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党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他强调:“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也能够进行伟大的自我革命。我们要永葆蓬勃朝气,永远做人民公仆、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在进行社会革命的同时不断进行自我革命,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最显著的标志,也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作为百年大党,如何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青春活力,如何永远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如何实现长期执政,是我们必须回答好、解决好的一个根本性问题。经过不懈努力,我们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
明确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坚持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的讲话中科学总结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成功实践和重要经验,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开辟了百年大党自我革命的新境界。在此前后他多次要求,“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念头”。“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不能动摇、要求不能降低、力度不能减弱。”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提出“六个必须”的要求,必须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守自我革命根本政治方向;必须坚持把思想建设作为党的基础性建设,淬炼自我革命锐利思想武器;必须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严明纪律整饬作风,丰富自我革命有效途径;必须坚持以雷霆之势反腐惩恶,打好自我革命攻坚战、持久战;必须坚持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凝聚力,锻造敢于善于斗争、勇于自我革命的干部队伍;必须坚持构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制度规范体系,为推进伟大自我革命提供制度保障。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从七个方面对全面从严治党提出要求。
明确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是各级党组织的职责所在,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2014年10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发出“治党三问”:“是不是各级党委、各部门党委(党组)都做到了聚精会神抓党建?是不是各级党委书记、各部门党委(党组)书记都成为了从严治党的书记?是不是各级各部门党委(党组)成员都履行了分管领域从严治党责任?”在这次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各部门党委(党组)必须树立正确政绩观,坚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大局看问题,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把从严治党责任承担好、落实好。2018年7月3日,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他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党组)要加强对党的建设的领导,扛起主责、抓好主业、当好主角,把每条战线、每个领域、每个环节的党建工作抓具体、抓深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住了主体责任,就抓住了关键,牵住了“牛鼻子”。抓领导主体的责任制,这个抓不是一般地抓、形式地抓,而是通过抓关键人的责任,抓责任的明确、落实、追究,形成责任领导和管理的闭环,使责任制实实在在、行稳致远。
明确提出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大党独有难题”的新论断。2023年1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作出了“六个如何始终”的重要论述,即如何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如何始终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如何始终具备强大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如何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精神状态,如何始终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如何始终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都是我们这个大党必须解决的独有难题。他提出“解决这些难题,是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必须迈过的一道坎,是全面从严治党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必须啃下的硬骨头”。他强调“解决大党独有难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既需要常抓不懈,又需要集中发力,及时消除一切影响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肌体健康的病毒,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作为学术概念的“领导力”,通常被认为来自西方学界,从英文词源来看,与“领导”同为“Leadership”。在中文语境下,“领导”和“领导力”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前者侧重于领导行为过程,后者则侧重于领导行为的实现状况。领导力主要有三个要素,包括领导力的方向、作用点和大小。党的领导力与一般领导力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如果说,领导力是指追随者接受领导者施加的影响进而引起并发生主客观世界变化的合力。那么,在我国,党的领导力则特指作为国家和民族领导力量的中国共产党对全国各族人民和国家各类组织各项事业各项工作主动施加影响而发生的一系列正向、积极变化的合力。这里说的一系列正向的、积极的变化,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两个方面正向、积极的变化,具体说就是党的正确主张得到人们的接受并使其在现实中得以实现。这里说的合力,包括党的领导力的内容合力;也包括党的领导主体——党的各级各个组织、党的干部、党员的软权力、硬权力等的合力;还包括领导主体的中国共产党与领导客体的人民群众相互作用对客观世界改造的合力。
党的领导力概念曾多次出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文献中,但在后来一个较长时期不再使用,直到党的十九大前后,“党的领导力”成为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的热词。2017年7月26日至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使用了领导力概念。此后,“党的领导力”多次出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文献中。党的领导力思想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增强党的领导力提供了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明确提出重大历史关头、重大考验面前,领导力是最关键条件,要高度重视增强党的领导力。2020年12月24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民主生活会,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明确提出重大历史关头、重大考验面前,领导力是最关键条件的论断。这个重大判断,深刻揭示了党的领导力的极端重要性,清晰地表明领导力对中国共产党经受考验、闯过难关、抵御风险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所谓关键性作用,说的是事物发展变化最为根本最为紧要的因素。党的领导力,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面临重大抉择、处于生死攸关的重要时刻,得以旗开得胜、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最为根本最为紧要的因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越是在艰难困苦的关键时刻,越离不开砥柱中流的主心骨,越离不开能够创出事业新局面的坚强领导力。百多年党史,就是一部一次次以无比坚强领导力闯过险关、破解危局、迎难而上、创造辉煌的历史。在新的征途上,依然需要靠党的坚强领导力踏平坎坷、破浪前行。
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具有无比坚强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以组织力、执行力保证党的领导力的增强。2022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明确提出了我国发展具有的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第一个就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这个条件从根本上说就在于他此前说过的中国共产党具有无比坚强的领导力。2020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首次鲜明地作出中国共产党具有无比坚强的领导力的判断。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具有无比坚强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是团结带领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前进最可靠的领导力量。这里说的无比坚强的领导力,就是说中国共产党能够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能够团结带领人民群众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创造人间奇迹。而中国共产党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是与组织力、执行力分不开的。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他认为我们党形成的包括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在内的严密组织体系,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政党都不具有的强大优势,必须通过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提升党的组织力,才能确保党具有无比坚强的领导力。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强调抓落实,尤其重视提高政治执行力,多次强调党的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这里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必须落脚在政治执行力上,落实在同党中央精神对表对标,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决执行到位、把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实到底上。
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要增强党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引领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他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创造性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他强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他还特别强调,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明确提出党的领导力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标准,不断增强党的“四力”。2017 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不断增强党的“四力”的要求,即“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2018年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提出了不断增强党的“四力”。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又一次重申了党的“四力”。“四力”不仅揭示了党的领导的职能要求,包括政治领导、思想引领、组织群众、号召社会,也提出了以增强“四力”为主要内容的党的领导力建设要求,以及以“四力”是否增强作为衡量和评价党的领导力强弱的标准。
明确提出党的领导力建设的多方面内容和要求,全方位提升党的领导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打铁必须自身硬”“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包括要加强党的各方面建设,要提高发展党员质量、提高教育实践活动质量、提高选人用人质量、提高党内政治生活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党的制度建设质量,等等。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在多种场合多次提出提高领导本领、领导能力问题,改进领导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式执政方式问题,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领导体制工作机制问题,等等。所以这些,都不是就事论事讲的,而是着眼于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升党的领导力、确保我们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提出来的。
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是团结带领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前进最可靠的领导力量。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重要思想深刻地全方位地为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坚强的领导力量提供了理论武装和科学指引,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理论的最新成果。
* 本文系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社科学术社团主题学术活动“中国共产党百年领导力研究”(批准号为21STA009)阶段性成果。
冯秋婷,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会长,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原中共中央党校副秘书长。